陈宇在成功地拉拢了居春晖之后,便开始着手了解苏州的官场背景。通过与居春晖的交流,他逐渐掌握了苏州官场的基本情况。
原来,苏州的知州名叫伍水良,已经在苏州为官长达十年之久。就在去年,他刚刚晋升为知州。伍水良一上任,就展现出了果断而坚决的作风,对整个苏州官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。这使得他成为了苏州官场的风向标,备受关注。而上一任知府正是因为被伍水良架空权力,无法从中获取利益,最终选择了辞官。据传闻,这位前知府在离职时还获得了一笔颇为丰厚的辞官费用。
此外,伍笙作为苏州的州判,同时也是伍水良的远亲,负责协助知州处理日常事务。此前发生的苏州外来人口失踪案便是由伍笙负责主办。在陈宇到来之前,伍笙在苏州可以说是地位显赫,仅次于知州。
苏州下辖七个县,包括吴县、长洲县、嘉兴县、昆山县、常熟县、海盐县和华亭县。这些县衙的知县们以及苏州的一些主簿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官员,他们善于见风使舵。如今,由于知州伍水良掌控着局面,他们行事往往会根据知州的态度来决定。
陈宇对这种官风深恶痛绝,所以特意制定了一个官员考核制度。这个制度在原有政绩和品行考核的基础上,又增加了一项处理投诉的考核。谁处理的投诉多,完成得好,就可以列入考核项目。
但是,陈宇还是低估了苏州官场的复杂性。当他的考核制度颁布后,很多官员不但没有积极处理百姓的投诉,反而将原来压着的投诉继续压着不处理。现在,他们甚至想办法找一些熟人或手下专门到公堂上投诉,而所有安抚民心的费用都由平江府来承担。这样一来,官员们更加贪污受贿,民众的声音也受到了更大的压制。陈宇一开始认为自己推出的政策非常出色,但在实施一周后,他发现苏州的老百姓精神状态比以前更差。
于是,他开始进行个别访问,结果却令人震惊:老百姓看到官员比以前更害怕,没有人敢说真话。
陈宇这才意识到,对于这些人来说,制度和政策已经毫无作用。于是,他决定亲自出马,整治一下官场风气。而他的第一步,便是要与州判伍笙接触。然而,就在他准备登门拜访伍笙的时候,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出现在了他的面前——曾诗诗。
曾诗诗的到来让陈宇感到十分惊讶。他好奇地问道:“你怎么突然来苏州了?汴京的宇蒙雀馆不需要你照看吗?”
曾诗诗笑着回答道:“傻瓜,难道来看望你不好吗?宇蒙雀馆有陈开蒙自己照看着呢。我这次来,其实也是受了你汴京的那些家人和朋友所托,特意来向你问好的。”
听到这里,陈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意。他知道,虽然朋友们远在汴京,但他们的关心却从未远离过自己。但同时,他也清楚地知道,曾诗诗此次前来,绝对不仅仅是为了打个招呼这么简单。
于是,他继续追问道:“只是问候而已,写信就可以了吧?何必大老远跑过来一趟呢?”
曾诗诗笑了笑,说道:“书信哪能比得上真人上门来得亲切呢?"
陈宇点了点头,表示理解。他接着问道:“那你打算在这里待几天呢?”
曾诗诗想了想,说道:“嗯……看情况吧,如果这里还不错的话,我可能会先住一阵子,就当旅游啦。而且你一个人在这里,总会需要一个帮手的吧?”
陈宇无奈地摇了摇头,说:“你能帮我什么呢?算了,既然你已经来了,那就去我院子里找一处客房住下吧。”
曾诗诗“嘻嘻”地笑了笑,然后拿起自己的行囊,朝着陈宇的院子走去。看着她离去的背影,陈宇也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。
等曾诗诗离开后,陈宇便整理了一下衣物,出门前往伍笙的住处。
通州府邸
伍笙见陈宇来到后,脸上立刻露出了谄媚的笑容,殷勤地迎接并邀请陈宇进入自己的宅院内,一同品茶。陈宇则显得十分亲善和亲切,与伍笙交谈起来。
在院内经过一番交流之后,伍笙似乎逐渐放松下来,对陈宇放下了警惕之心。此时,陈宇趁机开口说道:“伍州判,我之前来苏州时发现你们似乎在从事一些贩卖人口的不法活动。此外,先前那处民宅内的香炉,是否也是你们在暗中售卖呢?”
伍笙听后,装出一副茫然无知的样子,回答道:“大人所说的事情,下官实在不太明白。”陈宇深知若不拿出点真凭实据,这些狡猾的家伙是绝不会轻易吐露半句话的。于是他继续说道:“如今我身为苏州知府,拥有管理和监督本州官员的职责。如果有人故意避开我,进行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,那么本官自然有权对此展开调查和处理。”
然而,伍笙并未被陈宇的这番话所吓倒,反而淡定地回应道:“大人啊,您刚到苏州不久便如此大动干戈,这对大家都没有好处。如果大人坚持要这样做,不妨试试看吧。”言语之中透露出一丝威胁之意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