寝室长说,梁瑜对陆简行是见色起意。
梁瑜辩驳,那叫一见钟情。
其他人也更接受“一见钟情”这样的说法,特别是梁瑜跟陆简行走到一起后,就连寝室长都认同了梁瑜所说的“一见钟情”。
这份被407宿舍里其他人认可的“一见钟情”,存在一定水份。
梁瑜大学报到的第一天,就遇见了陆简行。
407宿舍里四个姑娘,只有梁瑜是从省外来的。
论起真正的本地人,光寝室长卫不凡一人,其他两人并不是江市而是邻市。严格按照市区划分,除了寝室长,都是外地人,按照省份划分只梁瑜一个外地人。
江大作为全国名列前茅的学校,在高校排行中占有一席之地,多的是学子从五湖四海来。
外地学生并不少,梁瑜不算是远的,他们班里还有最南最北的地方来的同学。
余女士说,他们那个年代念书,大多数的学子是独自赴学校的,很多人在那一天才是第一回出远门。余柔溪去大学报到,是她第一回出远门。
余女士念大学的年代,梁瑜还未出生,那会儿的一切不如眼下方便——
一张身份证、一只手机、一个行李箱。
在二十多年后,余女士的女儿梁瑜,也是独自一人到大学报到的。
只是这一回是几个小时直达的高铁,而不是当年慢悠悠的火车。
一切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讯息。
对未来的期待,是越过迷茫的。
光阴似箭,二十年前余柔溪奔赴外地大学那一刻,未曾想过自己的一生会是这样度过的。作为村里第一个名牌大学生,她的人生……本该有更多种可能。
当初与梁瑜关系尚好的人,都晓得她的目标是京市。
填写志愿时,梁瑜不声不响填了江大。
来到一座她未曾提起过的城市。
除了孟舒文,梁瑜没有与同学主动提起过自己在江大念书的事情。
选择江大与高考分数没有多大关系,更不是对成绩不自信。
梁瑜高考发挥正常,她觉得自己是走了好运的在高考这件事上。
高中同学中出国的占大头,剩下那些留海城、去京市。
报考江大的梁瑜,在云德学生中称得上异类。
若是告诉考前一个月的梁瑜,她没去京市而是到江城念大学,梁瑜不会相信。
得知女儿拿到江大的录取通知,梁智勇问了句是重点吗,得到了一个全国重点的回答。这年头念大学的人多起来,大学生早就不罕见,不过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,旁人问起来梁智勇还是会提一嘴。
梁智勇起初没注意到江大不是海城的大学,是别人提起问他,闺女去外地念书啊,还蛮远的。梁智勇立即回家给梁瑜打了电话,他语气不大好,完全是质问,问梁瑜为什么要去省外,那么远的地方。
父亲的指责、关心,梁瑜都只是听着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