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是宛城军事战略地位重要。宛城是南阳郡治所在,南阳郡既有山河可守,也能四出为战,离新朝两个一线超级大城市洛阳、长安都不远,更始政权一旦拿下宛城,对新朝威胁极大。昆阳之战229年前,汉高祖刘邦就是从宛城,西进武关,进而攻占秦都城咸阳;184年后,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中,亦提出“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、洛”对策,都是对宛城战略地位的完美诠释。
三是更始政权威胁最为巨大。新朝末期,天下进入群雄割据状态。
除王莽外,具备一定实力的还有王朗、张步、董宪、刘永、李宪、田戎、延岑、隗嚣、窦融和更始政权。论综合实力,王莽最强大的对手就是更始政权和赤眉政权。相对而言,更始政权斩杀甄阜、梁丘赐,包围宛城,拥立刘玄称帝,对王莽的压迫感直接拉满,王莽惧怕不已,不惜调动本应攻打赤眉的军队转而攻打更始政权。
据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,莽闻阜、赐死,汉帝立,大惧,遣大司徒王寻、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,其甲士四十二万人。
卧榻之下,岂容他人酣睡?所以,王莽必须集中兵力先打更始政权。
四是吸取上次火力不足教训。公元22年,小长安一战,汉军被打得大败,退守棘阳。公元23年正月,新朝南阳郡守甄阜、属正梁丘赐在击败刘縯率领的汉军后,开始飘起来了,学战神项羽,玩起了破釜沉舟,留辎重于蓝乡,率10万精兵南渡潢淳水(今河南唐河西)。结果,玩大了——新军被汉军歼灭2万余人,甄阜、梁丘赐直接被斩杀。
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,更始元年,正月甲子朔,汉军复与甄阜、梁丘赐战于泌水西,大破之,斩阜、赐。
王莽一看,汉军这边有高人,太狡猾了!王莽就是再傻,也不会再派10万人来打更始政权了。穷则精确打击,富则火力覆盖。10万不够,那就42万吧!
综合以上因素,王莽这一把下了血本,直接梭哈了!
据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,“初,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,并以为军吏;选练武卫,招募猛士,旌旗辎重,千里不绝。时有长人巨无霸,长一丈,大十围,以为垒尉;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,以助威武。自秦、汉出师之盛,未尝有也。”
所谓“武卫”,是指武力藩卫,犹如武帝羽林骑;所谓“巨无霸”,是指高大威猛的大力士。
合起来,什么意思?起初,王莽征召天下通晓兵法六十三家共数百人,将他们委任为军吏;并精心挑选出守护宫禁的武卫,广泛招集勇猛精进的勇士,出巡时旌旗和随军运输的物资,千里绵延不绝。当时有个高大得被称为巨无霸的人,身高一丈,腰围大到十围,王莽任命他为垒尉;又驱逐虎豹犀象之类的猛兽,来增大威猛的声势。自秦、汉以来,率兵征讨的盛况,还没有过这样的情形。
小结一下:
1.王莽如此兴师动众,并不是来打昆阳的,而是来救宛城这个战略要地的;
2.王莽的军事目标不是歼灭昆阳城1万守军,而是来消灭威胁最大的更始政权的。
3.上次发兵10万,吃了败仗,这次必须“加大剂量”。
所以,王莽会发兵42万。
第五个问题:42万汉军能不能在昆阳之战前赶到昆阳?
不好说!
首先,可以从刘秀搬救兵的时间段来分析。王莽从四面八方征召士兵、“定会”派往宛城,需要时间,所以,王莽征召了42万作战士兵,但当刘秀率十三骑出去搬救兵时,到达昆阳的只有10万。
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,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,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、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,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、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,出城南门,于外收兵。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,光武几不得出。
刘秀从昆阳突围后,向东而行,到达定陵、郾城搬救兵。昆阳(今河南叶县)、定陵(今河南舞阳)、郾(今河南郾城)三城,自西向东在一条线上排列,昆阳到郾城相距大约70公里,往返大约140公里。这个距离对于骑兵来说,一日便可到达,但说服众将用了多久,就不知道了。
《后汉书》准确记载了刘秀于六月己卯日,已从定陵和郾返回,亲帅一千余人在离新军四五里的地方排开阵势,但并未准确记载刘秀于何时离开昆阳,前往定陵和郾,所以我们无法计算出刘秀从离开到返回昆阳一共用了多长时间,进而无法计算出新军在刘秀离开昆阳时已到达10万兵力的基础上又到达了多少兵力,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军到达昆阳的总兵力一定大于10万人。
其次,可以从王莽的治理能力来分析。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,当时的新莽政权已经摇摇欲坠,是难以有如此强大的组织能力征召42万军队的。
世间并无穿越者,王莽也不是穿越者。提到王莽,后世喜欢用王莽暴政来评价。其实,这么说也不客观。毛主席点评王莽道:“汉时一般做史的人——范晔、班固、班昭等——因为他们吃的是汉朝的饭,要给汉王朝说几句话好话,把王莽说的怎样坏。其实王莽也不是怎么了不得的一个坏人。我们现在研究王莽,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的。”
王莽的问题并不在“暴政”,而在“改革过于激进”,造成社会矛盾激化。
王莽胎投得非常好,亲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,一上班就在汉朝中枢部门任黄门侍郎,为人低调、清廉简朴、礼贤下士。在亲姑姑的关照下,后来官至大司马、安汉公。
王莽搞改革并非始于当皇帝后,早在公元2年,全国大旱,发生蝗灾,大权在握的王莽便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。王莽为了稳定流民,将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撤销,改称安民县;将该县耕地平分给流民;在长安修建一千多套住宅安置无家可归的流民。割皇家的肉,给流民分田又分房。这是暴政吗?
公元8年,王莽一不做二不休,直接篡位,做了皇帝,改国号为“新”,这下可以甩开膀子搞改革了。
王莽第一步是土地改革。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,废除土地私有制,禁止私人买卖,将土地划分为井田,每户男丁8人,可以领受一井(900亩)田地,如果男丁不足8人,多出来的分给宗族乡邻。原本没有土地的人,可以按此领受土地。这个土地改革看起来很好,可以实现“耕者有其田”,但西汉末期土地已经被豪强地主占有。夺人田地,如杀人父母。朝廷妄图从这些拥有私人武装的豪强手中收回土地,无异于痴人说梦、异想天开。结果自然不出意外,推行三四年后,各地起义不断,朝臣极力反对,改革无疾而终。
王莽第二步是财经改革。将盐、铁、酿酒等暴利行业全国收归国有,用政府这支“看得见的手”干预市场,平抑物价、打击囤积等投机倒把行为。这一套操作,大家看着觉得很眼熟。没错,和建国后的改革很像,但王莽真不是跟建国后学的,而是抄了西汉的作业(公元前81年,西汉就盐铁经营举行了辩论会议,桓宽根据会议记录整理著作《盐铁论》,其核心是运用行政手段与商业规律相结合,制定盐铁官营等一系列财经政策,提升西汉政府财政税收)。官营加垄断,如无廉洁高效政府做支撑,往往伴随着腐败,导致结果南辕北辙。由于新朝官商勾结,这个政策不仅没有让百姓获益,反而使朝廷官员、地主豪强加重了对百姓的盘剥。
王莽第三步是币制改革。新朝币值改革先后经历了三次,过程复杂、眼花缭乱,总体来说就是发行法定价值远超金属价值的货币,和今天南美有些小国发行巨额货币的做法没有本质区别,都是掠夺民间财富。老百姓并不傻,于是开始私铸钱币,或者以物易物、黄金交易。王莽以重刑罚之,仍然屡禁不止。结果便是币制混乱、经济瘫痪、民怨沸腾。
评价历史人物,不能以成败论英雄。王莽推行的这些改革,说是“暴政”,其实有些过分,至少土地改革和财经改革的初衷还是好的,想抑制土地兼并、分田到户、建立货币体系,但称之为“劣政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这些“劣政”,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,反而加速了当时社会走向崩溃。
在这样一个社会矛盾激化、新朝行将朽木的背景下,王莽是否有组织能力征召42万大军,确实是个问题。
最后,可以从军事动员能力来分析。有学者列举了昆阳之战前后的著名军事案例,进行了对比。如:
淝水之战,前秦苻坚用时3个月集结了30万军队;
刘宋北魏战争,擅长军事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用时3个月集结了30-40万军队;
北魏南征南齐,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孝文帝拓跋宏用3个月时间,集结20多万军队;
隋灭南陈战争,“圣人可汗”杨坚耗时7个月,集结51万军队。
客观的说,王莽的军事动员能力和上述天降猛人对比,完全不在一个档次;王莽所处的整体局面,也远比上述朝代恶劣,而据正史记载王莽居然仅用两个月就集结了42万军队,完成了一个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所以,王莽是否有这个军事动员能力,很值得怀疑。
应该说,这个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个人认为,苻坚、拓跋焘、拓跋宏、杨坚是很好的参照物、背景板,通过这些雄才伟略的大人物集结军队的速度,可以一窥古代集结军队之难度。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,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场战争。上述分析只是从侧面反映了2个月集结42万军队确实很难,但并不能直接否定王莽2个月集结42万军队。
本着严谨的态度,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,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史书记载内容。
实际上,在回答清楚了第三至第五个问题后,第二个问题自然也就有了答案。有没有一种可能,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?
有!解决此问题的核心就是“统计时间点”。
时间是不断变化的,新朝军队奔赴昆阳的人数也是不断变化的。如果在不同时间点来统计新朝军队人数,数据自然不一样。三种说法可能都是正确的,只是统计时间点不同。建立“统计时间点”,自然解决了三种说法互相矛盾的问题,便统一了三种说法。
5万大军,是“二公”兵已经到达昆阳的人数;10万大军,是刘秀率十三骑突围搬救兵时新朝军队到达昆阳的人数;42万大军,是新朝军队“定会”(征召)的人数。
第六个问题:汉军为什么要死守昆阳?
刘秀自己给出了答案。
据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,诸将见寻、邑兵盛,反走,驰入昆阳,皆惶怖,忧念妻孥,欲散归诸城。光武议曰:“今兵谷既少,而外寇强大,并力御之,功庶可立;如欲分散,势无俱全。且宛城未拔,不能相救,昆阳即破,一日之间,诸部亦灭矣。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,反欲守妻子财物邪?”
汉军众将看到王寻、王邑的兵力非常强大,转身逃跑,狂奔回昆阳城,感到惊恐不安,担心牵挂着自己的妻小,打算解散回到各自所在的城邑。刘秀说:“现如今兵力和粮食已经很少了,而外敌却很强大,只有合力抵御敌人,或许可以建立伟大的功绩;如果兵力分散,势必不能保全自身。况且宛城那边还没有攻克,不能前来相救,昆阳城如果陷落,只在一日之间,各部军力也都要被消灭了。现在不齐心协力、共度危困成就功名,反而想保全自己的妻小和财物吗?”
刘秀的这番论述,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合兵坚守昆阳与分散逃跑的利弊,昆阳战场(局部)与宛城战场(主力)之间的辩证关系。具体来说,一方面,死守昆阳可以吸引新朝大军火力,给围攻宛城的汉军争取时间;另一方面,一旦昆阳失守,新军很快就能冲进南阳盆地,围攻宛城的汉军将腹背受敌,进而导致汉军有全军覆灭的危险。这就是刘秀坚守昆阳的重要原因。
第七个问题:汉军有没有可能守住昆阳?
有可能!
一是地形有利。在冷兵器时代,地形环境对战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,故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云:“天时不如地利。”昆阳故城位于叶县老城区,城池小且坚固,被夹在沙河、灰河两条河流之间,新朝大军在狭窄的空间很难施展开来,汉军有一定地利优势;新朝大军数量多的优势在此不易发挥出来。
二是军心稳定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云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本来欲作鸟兽散的汉军,被刘秀的一番分析彻底稳住。在汉军见到到达昆阳城北的新军后,只好急迫地请刘秀为大家制定对策。刘秀又为大家谋划对策,众将忧愁急迫,都连连应声说“好”。
据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,光武复为图画成败。诸将忧迫,皆曰“诺”。
三是策划周密。《阴符经》云:“绝利一源,用师十倍;三返昼夜,用师万倍。”意思是说,专心用于一处,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,就能产生巨大能量汇聚,胜过雄师十倍;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,反复权衡、深思熟虑,胜过雄师万倍。当看到新朝“千里不绝”的大军后,刘秀并未被吓倒,而是表现出惊人的冷静、过人的胆略,制定执行了“于外收兵”、里应外合的整体计策,让王凤、王常留守昆阳,自己在夜晚率十三骑,冲出包围圈,出去搬救兵。
据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,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,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、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,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、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,出城南门,于外收兵。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,光武几不得出。
新朝无论到达昆阳多少兵马,都是数倍于昆阳汉军的,但经过刘秀冷静分析、有勇有谋的极限调度,或许可以产生出惊人的战斗力,战而胜之。
所以,汉军有可能守住昆阳。
第八个问题:新军可不可以不打昆阳?
可以!
王莽如此兴师动众,战略目的是解救危在旦夕的宛城,一举荡平更始政权,昆阳不过是新朝大军南下途径的一座小城,从军事角度是可以不打或者不用重兵围攻的。
上文已介绍,王寻、王邑率领的大军到达颍川后,与严尤、陈茂会合。严尤对王邑说,“昆阳城小而坚,今假号者在宛,亟进大兵,彼必奔走;宛败,昆阳自服。”严尤的这句话,即使不用译文,也能完全理解。应该说严尤的见解是非常高明、直击要害的,抓住了主要矛盾。不过很可惜,王寻、王邑没有听,甚至汉军守将王凤一度扛不住了,想投降,王寻、王邑都不答应,坚持要攻打昆阳,认为拿下昆阳就是分分钟的事儿。
《后汉纪·光武帝纪》,王凤等乞降,不许。寻、邑自以为功在漏刻,意气甚逸。
那为什么王寻、王邑没有绕过昆阳、直奔宛城呢?
王邑自己给出了答案。
王邑对严尤说,“我过去以虎牙将军的身份围攻翟义,因为没能将他生擒,所以受到责备。今天率领百万大军,遇到敌人据守的城池而不能攻取,如何交代?”
《后汉纪·光武帝纪》,邑曰:“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,坐不生得,以见责让。今将百万之众,遇城而不能下,何谓邪?
第九个问题:刘秀在战斗中真得到陨石相助吗?
没有!
据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,夜有流星坠营中,昼有云如坏山,当营而陨,不及地尺而散,吏士皆厌伏。
“夜有流星坠营中”中的“流星”是指营头星,“昼有云如坏山”意思是“白天的云气是营头之气”。简单说就是流星坠下来变成了云气,这在天文学上叫做“流星昼陨”。
整句话什么意思?夜晚有流星坠落于新军大营上方,白天有云如崩塌的山峰,朝着新军大营陨落下来,在离地不到一尺的时候消散了,军官和士卒害怕得趴在地上。
说得再直白些,就是流星并没有落到新朝大军中,也没有对新朝大军造成直接伤害。
但需要说明的是,古人很迷信,认为这是星变,属于大凶之兆。如果硬要说对新朝大军造成了什么影响,那就是给新朝大军官兵造成了不好的心理暗示,觉得今天好像不吉利,所以大家都害怕得趴在地上。
昆阳大战的结局,对于更始来说,直接敲响了新朝丧钟;对于刘秀来说,实践了自身军事理论,一战成名,收获了巨大政治声望。
最后,借用宋代李钢的一首词总结昆阳之战:
水龙吟(光武战昆阳)
(宋)李纲
汉家炎运中微,坐令闰位余分据。南阳自有,真人膺历,龙翔虎步。初起昆城,旋驱乌合,块然当路。想莽军百万,旌旗千里,应道是、探囊取。
豁达刘郎大度。对劲敌、安恬无惧。提兵夹击,声喧天坏,雷风借助。虎豹哀嗥,戈鋋委地,一时休去。早复收旧物,扫清氛祲,作中兴主。
本章已完 m.3q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