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安目前只有支出,没有进账。短短的两个月时间,他已经花掉了将近一万两白银。
不过他倒也没有在意。
反正银子早晚都是要花的。
他回到河内县将近一个月的时间,都没有见到高启。从姚之问那里得知,自从他回京之后,高启便一直都在李家村处理义学的事情。
甚至一次都没有回县城。
尽管李家村距离县城也不过五里的路程。
开办义学的地方,就是李伝开私学的地方。
足有十三间房子。
能够容纳三百余人。
相对于目前的河内县而言,能够上的起学的人家也没有几个。
单是笔墨纸砚,就不是寻常百姓能够负担的起的。
许安的打算,乃是让八岁到十四岁的孩子免费读书,笔墨纸砚都是由义学来承担。
这当然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。
不过他在官造局里,找了一些工匠,帮他制造铅笔。
有了铅笔之后,教学的成本就能够降下来。
同时他也准备开办一家印书厂。
除了印刷四书五经,史书文集,还会印刷他脑子里的知识。
他在后世,算不上一个出类拔萃的人,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,却是有着数百年的差距。
数学,物理,化学,地理,他虽然无法记住全部学过的知识,但是大部分的内容,他还是记得的。
只是可惜,他大学学的乃是历史,所以对于理工科的知识,只到高中的阶段,但即便只到高中,对这个世界也是颠覆性的。远远超越了时代数百年。
毕竟牛顿三定律,可是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,也是这个时候西方开始逐渐超过东方。
许安来到义学,却见高启正在一个课堂里给小孩子上课。
只不过他讲的,既不是四书五经,也不是史书文集,而是算术。
“一一得一,一二得二。”
高启教的乃是乘法口诀。
九九乘法口诀,是华夏古人的智慧结晶,大概发明于春秋战国时期。
在《荀子》《淮南子》《战国策》等书籍中,可以看到“三九二十七”“六八四十八”“六六三十六”之类的句子。
但当许安看向高启的身后,却是挂着一个大白布,上面写着四行数字,乃是九九乘法表的阿拉伯数字的写法。
包括乘法、等号,都是使用的后世的符号。
许安在给高启展示这些符号的时候,他就显示了极高的兴趣。许安也没想到,作为明初大文学家的高启,竟也痴迷于数学。
但是看着高启身后的白布,许安却在心里想道:“看来得找个时机将黑板造出来。”
毕竟使用白布,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率,都没有多大的帮助。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