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最近将要大爆发,请诸位看官多多捧场。

书接上回

大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正月十九,袁绍大将高览引败兵往临淄请降。田辰大喜,即命为横野将军,统三千兵马,驻扎临淄。

与此同时,青州牧、领镇东将军、齐侯田辰,发布公告,定于七月十九,迎娶徐州别驾从事、东海巨商糜竺之妹糜贞。

消息传出,天下纷纷。

徐州,郯城。

徐州牧吕布,闻听此事,怒欲发兵。手下谋士陈宫,积极主张先派兵抄没糜氏家业,再而北进青州。

陈登听闻,急寻父亲陈珪商议。陈珪老谋深算,不以为然,亲往吕布处说之。

见到吕布,陈珪道,“闻陈宫欲使温侯抄没糜氏家业,切以为不可取。糜氏多助温侯军资,整个徐州莫不知之。今其嫁妹,乃天纲伦常,并无越礼之事。温侯若以此为由对付糜氏,则徐州必定人心惶惶,言温侯心胸狭窄,无容人之量。且糜氏嫁妹,田辰娶之,正可以此机会交好青州,以为同盟。曹操、袁术、刘备三方,皆对徐州虎视眈眈、觊觎甚久。温侯北攻青州,若战之不利,此三方定会借机发难,到时温侯恐无立锥之地。若胜而得青州,则同冀州、兖州交界。袁绍欲杀温侯,早已是路人皆知,曹操同温侯有夺地之恨,更难以相与。试问,如此一来,将军尚能安坐两州乎?陈宫之言,乃令温侯取死之道,万不可行之矣。”

吕布闻言,大惊失色,忙问计将安出。

陈珪道,“可令吾儿前往糜氏,好生安抚。并派人前往青州,依礼向田辰道贺,表达同盟之意。再而向朝廷上表,言将琅琊郡划归青州管辖。如此一来,田辰定会与温侯交好,互相帮扶,唇齿相依,震慑天下诸侯。则徐州之事安矣。”

吕布不愿放弃琅琊,口生不悦之词。

陈珪笑道,“琅琊已被田辰掌握,即便温侯不给,也无法复得之。莫如做个顺水人情,送于田辰。”

吕布方释然,命人依陈珪之谋划施行。

陈宫知道后,进谏吕布,奈何被吕布挥退,言自有主张。陈宫叹而无奈,就此闭门谢客不出。

冀州,邺城。

张纮来至袁绍处交涉,并表达通好之意。

袁绍闻袁谭战败,大怒。欲杀张纮,并复而发兵南下,以灭青州。田丰、沮授皆力劝。

田丰道,“幽州初定,并州不稳,北境有匈奴、乌丸犯边,我军已疲。主公当先定河北之地,蓄军资、练精锐,数年后一鼓作气,南下争雄。先取中原,后奉天子,则九州之地可传檄而定。若此时仅为一青州大动肝火,实在无有必要。毕竟主公之大敌乃是曹操。”

沮授谏曰,“张子纲乃清流名士,况乎两军交兵,不斩来使。且大公子乃主公嫡长,若不救,则令天下人耻笑,有损主公威望。且有降卒三万、大将数员皆陷于敌营。若不救,则会失去军心、民心。唯望主公察之。”

又有与袁谭交好之辛毗、辛评兄弟,力主救回袁谭。袁绍无奈,遂许之。

然而,好面子的袁绍耍了个心眼,对外不称奉送张郃、高览二人家小去青州乃被胁迫,而是说送此二人及其家小为奴,赠于田辰,作为袁绍贺田辰大婚之礼。另又附赠金一千,钱百万,粮草十万斛。且袁绍宣称,仰慕稷下学院的大贤管宁,心甘情愿赠送其二十卷古籍简牍,以为敬重。

张纮对此结果非常满意,作为交换,以田辰名义表示,一月内,必将袁谭等人及所有降卒放归。

袁绍表面虽笑,心实愤恨。但为将来计,只得暂时息雷霆之火,行纵横之事了。

许都,司空府

曹操正召集手下文武商议。看着崔琰送来的东西,沉默不语。

崔琰以田辰之名义,奉天子九部最新印刷制作的书籍,并上贡三套制作精美的琉璃所制的酒具、茶具、餐具。天子大悦。

另外,田辰还赠予曹操七部书籍,以及一套精瓷制作的酒具,并且有一把田辰特别赠送给曹操的,以精炼灌钢法锻造的宝剑。当然了,其锻造技术是不可能告诉曹操的。这些东西目前就摆放在曹操的大厅之内。

众人见过之后,莫不啧啧称奇,爱不释手。

曹操看了一会,沉声问道,“诸公观田辰所赠之物,可有话说?”

大家听到曹操的语气不善,皆面面相觑,并无出头之人。

最终,还是荀彧先说道,“青州所造之物,巧夺天工,世间难有匹敌者。田博远主政青州一年有余,齐地发展之迅速,令人瞠目。前又败袁绍五万大军,威势日隆。今又欲迎娶徐州巨贾糜氏女,可谓春风得意。观其此时表现,实为向明公示好。至于其所说袁术欲反之事,吾以为当派人前往查之,以免横生枝节。”

作为曹操最为倚重的肱骨之人,荀彧的话,是曹操非常重视的。基本来说,荀彧发言后,也就给此事定了基调。其余人的建议,就是围绕这个基调来进行补充了。

果然,荀攸接着道,“叔叔所言极是。我军现在虽奉天子,然则四面受敌。东有吕布、西防李郭、北拒袁绍、南制袁术。周围另有刘备、张绣、张扬等辈环伺。正可谓强敌在侧,援手难寻。如今田辰主动示好,吾以为可应之。毕竟田辰同袁绍和吕布都有摩擦,正可助我军牵制双雄。待我军平张绣、驱刘备之后,再寻机与之战。”

荀攸的话说的很隐秘,特别是最后的寻机与之战,意思非常的模糊。到底是和谁战,他没有点明,也不需要点明。说白了,就是到时候再看。

曹操点了点头,心知肚明,有些事情,没必要说透。

程昱此时道,“公达荀攸所言不无道理。然则泰山郡本属兖州,如今被田辰掌握,恐怕不合规矩。可请天子下旨,着其归还泰山郡,以表联盟之意。”

曹操听罢,呵呵一笑道,“仲德何如此小气也。泰山群贼归而复叛已有多次。田辰即便掌控泰山,也未必能收其心。既然泰山郡乃摇摆不定之因素,莫如放在他那里作为棋子。若事有变,则即用之,岂非妙哉。”

程昱听罢,本想继续争辩,但看曹操成竹在胸,也就不再多言了。

一直未曾说话的董昭,此时却忽然道,“既然田辰说袁术有谋反之心,吾有一策,可证其言。”

这里要说一下董昭。这位可不是一般人。曹操的三次大事,都是由董昭挑的头。迎奉天子迁至许都,彻底纳入曹操之手,是董昭的谋划曹操进位公,是董昭的谋划曹操晋王爵,也是董昭的谋划。在三国演义中出镜率不高的董昭,却每每在曹操最关键的转折时刻出现,不得不说此人的目光毒辣和深谋远虑。

即便是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,也把董昭,同郭嘉、程昱、蒋济、刘晔等人合为一传。陈寿曰:程昱、郭嘉、董昭、刘晔、蒋济才策谋略,世之奇士,虽清治德业,殊於荀攸,而筹画所料,是其伦也。后世著名历史学家胡三省xing先生,也评价董昭说,昭人品不足称,其谋略妙,不下二荀。

好了,言归正传。

曹操闻董昭之言,忙问计将安出。

董昭道,“明公可向天子求旨,诏袁术将传国玉玺马上奉还朝廷。若袁术不许,则以天子诏命,令豫州刘备南攻袁术,逼其交出传国玉玺。此为驱虎吞狼之计。”

曹操听罢,摇头道,“公仁此谋不妥。以刘备之实力,焉能抵挡袁术?”

董昭呵呵一笑道,“明公莫急,且听昭后言。”说完,董昭喝了口茶,接着道,“刘备非袁术之对手,昭岂不知。然则此计并非针对袁术,也是针对刘备。若刘备势穷,当投于明公或者投于吕布。如此一来,则豫州便无主政之人。明公便可顺理成章,奉天子之命,入豫州之地。掌握豫州后,明公当善结汝南豪强李通。李通此人聚众数万,实力强劲。明公当以天子诏令,着李通主政汝南,以监视袁术。当是时,不管袁术是否有谋反之心,自立之意。明公都可就近对袁术查之,戒之,以防有变时,我军措手不及。”

曹操闻言,大呼其妙。


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